当前位置:首页/ 天气资讯天气预报

只要不带偏见,都会认为,现在是我国生态环境最好的时候

只要不带偏见,都会认为,现在是我国生态环境最好的时候

前言:

如今我们对“中国环境最好的地方”大概比较关切,咱们都想要学习一些“中国环境最好的地方”的相关资讯。那么小编也在网摘上网罗了一些有关“中国环境最好的地方””的相关资讯,希望同学们能喜欢,各位老铁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!
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3%,为明清近300年以来新高。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疑惑,古代动不动就闹饥荒,为什么不去田野里摘些现在随处可见的野菜,或者去河里捞些鱼虾,山里打些野味充饥呢?

也许,你看看下面这张老照片就明白了。

照片里看不到什么植物的踪迹,到处都是裸露的土地,这才是古代的真实常态场景。

1908年一个名叫威廉·埃德加·盖洛的美国传教士来到了长城,全线考察长城,拍下很多照片。据此,他写出了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长城的专著《中国长城》。图为长城在东端的起点—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。

下面这张是他拍下的八达岭。可以看到,那时的山上都是光秃秃的,没有树木。

对比现在的照片,可以明显看到,现在的植被茂盛的多。


下面这张是敕勒川草原的对比图,更加明显。

为什么呢?因为古代做饭没有煤气灶和电磁炉,是需要烧柴的,开门七件事,柴、米、油、盐、酱、醋、茶,柴排在了生活必需品的第一位,可见其重要性。

木柴在中国古代,一直是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升斗小民生活中每日不可少的。与此同时,中国古代建筑也很少使用石材,多使用木材。中国古代老百姓,平均每人一年需要烧掉四五百斤的柴火。而随着中国古代人口的不断增长,使得以柴火为代表的燃料危机似乎很早就出现了。

由于木柴紧俏,唐代政府在给各级官员发工资时,常常发大量的木柴,这也是“薪水”一词的来历。当然,这种做法在唐代之前就出现了,只是到了唐代就更加普遍了。

公元1741年至1840年,人口增长率大幅提高。这一时期森林覆盖率就从33%下降至17%。

尤其是清朝,人口高速增长加速了森林的破坏。华中地区甚至出现了“棚民”,这些人群进驻山林,开垦山坡。

公元1840年至1949年,人口总数大约在37200到54167万。这一时期森林资源从17%降至12.5%。也就是说,在这109年时间里,森林覆盖率进一步下降了4.5个百分点。

除了农垦、建筑等因素外,帝国主义掠夺和战争也导致森林资源加速破坏。

1949年,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2.5%。到了1973年至1976年,森林覆盖率增长至12.7%。

1994至1998年,森林覆盖率增长至16.55%。截至2021年,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增至23%。

所以,现在是我国生态环境最好的时候。

你认可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