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/ 天气资讯天气预报

浙江仙居最美8处古村古镇,神仙悠居处秀美山水间

浙江仙居最美8处古村古镇,神仙悠居处秀美山水间

浙江台州,仙居。

神仙悠居处,秀美山水间。

这里,如今依然遗落着8处美好的古村古镇。

一起来寻访这仙人居处古村落,你曾经去过几个?

1 高迁村


高迁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白塔镇东一公里处,距县城 20 公里。

村南傍老鹰嘴山和景星岩,西临白水溪,又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神仙居和历史文化古镇皤滩相连。

村落始建于元代,现存村落格局为清乾隆至咸丰年间,总面积约35 公顷,该村古建筑由吴白岩、吴应岩两兄弟及其后裔构筑,相继建成六翼马头宅院13 座。2011 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。2013 年该村被列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。

高迁村,水势由南向北,成“川”字型的独特格局,道路与水势相随。以月鹿河为界,分为上屋、下屋两村。高迁古村自西向东可以分为古街区、绿荷池区、月鹿河区等几个区块,高迁古民居大都集中在这一区块。

高迁村是一处江南较少见的古民居集合地,始建于元代,几经变迁,却依然保留了明末清初的风貌。自明末至清乾隆咸丰年间,吴白岩、吴应岩兄弟及子孙仿照京城殿宇的模式,大兴土木,建成六翼马头四开檐的楼房13座,除烧毁2座外,仍有11座宅院,它们是新德堂、里慎堂、省身堂、慎德堂、日新堂、积善堂、余庆堂、旗杆里等民居院落,它们为古村落的精华部分。各院落中心轴线对称,中心轴线上一般布置门厅、外院、正堂、中院、后花园,诸多院落,建筑风格大同小异,层次错落有致,粉墙黛瓦、连绵成片,翼角马头气势非凡,立面轮廓,丰富多彩,完整的格局一如往昔。

高迁古民居至今仍有村民在其中生活起居。村民天性开朗,心灵手巧,生活淳朴,尚留有相当多的传统习俗,如纺纱、结带、编草鞋、捣年糕、做佛事等。人与古居相得益彰,一幅与世无争的和平景象令游客羡慕不已。

在高迁古村,村民依然居住在这里,因而宅院仍然都是活的。开放的七座宅院中,居住着的大部分都是老者与孩子,老人们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每个进来的人,孩子们则好奇张望着。外面的纷扰仿佛都与这里无关,有的灶台冰凉,长久没生火,黑黑的烟灰从梁顶悬下,古宅木质的楼面有些松动,吱吱呀呀地更显出这里的宁静。每踏进一个院子,不由地把脚步也放轻了,生怕惊扰了这里的清幽和安静。

2 李宅村


仙居县田市镇李宅村。永安溪畔首批全国传统村落。马头墙高耸、近百间房子连绵的三透九门堂,在李宅村,时光仿佛在瞬间穿越了千年。李宅村是仙居李氏的主要聚居地,先祖李守贞原本居住在温州永嘉苍破村,南宋时为了避战乱,从温州迁到此处,至今已历经了17代,生活了近1000年。李氏家族自古文风鼎盛,永嘉“耕读传家”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延续,南宋以来,李宅曾出现过六位进士,堪称“一门六进士”,是仙居乃至台州首屈一指的“进士村”。

3 皤滩古镇


皤滩古镇。位于仙居县皤滩乡,距仙居县城西约25 公里。为永安溪的五溪汇合点。

早在公元998 年前,这里就因水路便利成为永安溪沿岸一个繁华的集镇。皤滩古镇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,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商贸古镇,现存一条东西长三华里,呈“龙”型弯曲有致的古街, 街两旁明清风格的建筑保存完整,店铺、码头、客栈、戏台、妓院、赌场、当铺、书院义塾、祠堂庙宇一应俱全。2008 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。

皤滩的气息是迷人的。这种迷人或许源于千年光阴的浸润,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走进我们的视线。

有人说,“在皤滩古街上走,一不小心便会踢翻唐宋的石子,碰落明清的匾额。”皤滩古镇上的建筑由于历史的机缘,大多被保存下来了,给后人留下一个几乎完整的古代商埠的样本。


穿行古街,青色卵石铺就的古街在阳光下偶尔会折射出淡淡的粉色,有人说,那是几百年的老盐洒落形成的。而那些随处可见的泛着油渍的门板,闪着亮光的石凳,长着青苔的街沿,都会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淀。


这里经过了千年的风云,千年的沉淀和积累,仍保存三华里长鹅卵石铺砌的“龙”型古街。这里是我国古代江南山区农村古镇文化的典型缩影。这里有明清和民国时遗留下来的民宅古居,气势宏伟、布局精美的“三透九明堂”。这里还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“针刺无骨花灯”。这里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能够让你探知和触摸千年文化的厚重和内涵。

4 枫树桥村

仙居,枫树桥村。位于仙居县中部偏东,现属皤滩乡。村落距仙居县城20 公里,距皤滩古镇2 公里。明正德年间(1506-1521)周氏三兄弟自永嘉迁徙至此,定居创业,至今已近500 年。

该村现存的“三透九明堂” 民居规模宏大,建构奇特,雕饰精美。周氏宗祠在设计上也颇具特色, 环境风貌优雅清致,文化内涵丰富。

这是永安溪畔一座山清水秀的小山村。一条山溪从村前流过,以前村口有一棵枫树,当秋霜打过之后,满树的红枫让这座小村充满诗情画意,旧时有一座枫树根自然铺成的桥梁,村庄就有了一个很美的名字——枫树桥。

明正德年间(1506-1521),周氏三兄弟从永嘉迁到这里开始时,就是被溪边的这棵枫树所吸引,他们看到此处溪涧环绕,地势开阔,于是就在此拓荒发祥,周氏后代在这片土地上聚居了近500年。现村中还保存了数幢清代晚期极具乡土特色的民居。

被称为“三透九明堂”的民居是村中最有气势的民居了,民居位于村南,始建年代不详,从风格上看,为清代中晚期的建筑。民居保存完好,文化内涵十分深厚,古民居共三进,九个天井。三个大院落,分别叫“春晖集庆”台门、大份台门、小份台门,原有房屋118间,现存98间,总面积2.5万平方米。百多间的屋子连在一起,彼此交叉错落,每透之间有马头墙相隔,不论你走进哪一家,就可以沿着廊檐走到其他任何一间屋。

枫树桥村南的“三透九明堂”,近年来,名声大震,游客如潮。而村北的周氏宗祠,由于平时大门紧闭,少人问津,显得相对冷落,实际上,它无论从环境风貌,建筑风格,还是从文化内涵、历史价值等方面看,周氏宗祠都有它独立的魅力。建于清代的周氏宗祠虽然历经风霜,而今已显得冷落荒凉,堂内各处杂草丛生,但它那古朴庄重的历史风华依然令人怦然心动。

5 山下村

仙居,山下古村。距仙居县城22.5 公里,隶属皤滩乡。村与永安溪接界。村域面积1 平方公里左右,始于唐代晚期,村民多为晚唐诗人方干后裔。目前全村有860 多人。山下村古迹众多,有书院、戏台、民居等。村东一带,渊山叠翠,桐水迴波,堪称钟灵毓秀之地,桐江书院就座落在这里。

从皤滩古镇东出一公里,就是山下村。村北青山如屏,仙居县的母亲河永安溪蜿蜒而过。据考,山下村村民多为晚唐诗人方干后裔,村落始于唐代晚期。山下村的东边,渊山叠翠,桐水迴波,堪称钟灵毓秀之地。这里有一座名闻遐迩的桐江书院。桐江书院北望永安溪,南临鉴湖,西南则有道渊山、眠山、赤山。《板桥方氏宗谱》对此有这样描述:“三小山峙立其前,状如鼎足”。可见桐江书院营建者在选址上的独到匠心。据《光绪仙居县志》记载,桐江书院,为晚唐著名诗人方干九世孙方斫所创,始建于南宋乾道(1165-1173)年间。

6 埠头村

千年埠头古村规模气势宏大,历经风雨沧桑,虽毁损不少,但总体框架犹存。大宅院、小洋楼、商业街、古桥梁、双眼井、马头墙、龙形瓦、石雕窗、三透九门堂……历历在目,每一处古迹都是那样别致,流淌着浓浓乡愁,述说着曾经显赫一时的埠头王氏家族在通渠四方、商贾云集的‘’永安丝路‘’上的创业故事。诚信经营,耕读传家,克勤克俭,富而不奢,向善崇德,达己达人,这是‘’儒‘’与‘‘商’’的文化融合,“善”与“富”的传承追求,埠头古街入口的朱相公(朱熹)殿,想必就是埠头儒商文化的最好印证。

曾经的繁华恍如梦般消散而去,幸而其留下的建筑机理却清晰可见。尤其是清代中晚期时王氏等人留下的三透九明堂。

民居前后左右相连,四面合围,走廊迂回,四侧有厢,气势非凡。房屋檐口、瓦当、斗拱等均有精美雕饰。正门大梁大多为镂空浮雕,内容为牡丹、鱼等图案;柱头拱雕饰也十分精致,有麒麟、白鹤、狮子等样式。

雕梁画栋、瓦房石墙,在院落的正门上,“秀挹筠峰”、“秀挹南山”、“梧岗振彩”“彩映星垣”等门楣石刻还清晰可见,无不透露出屋主人的人文情怀。而现在大门已经被封,门扇也被卸掉了,石刻也渐渐被腐蚀。

每一扇木窗,雕琢精美,刻有蝙蝠、云彩、缠枝莲或者宝瓶等图案,表现了古人对家族繁荣昌盛寄予了殷切的希望。每一处雀替,雕塑生动,华美精致,直线刚直硬气,曲线则柔和自然,实为古建筑的特色。有的还在雀替下加了一拱一斗,不仅增加了雀替的稳固,还加深了建筑构件的审美性,此为前代所没有。而今看来,更是岁月的雕琢,令人无限感概。


雕梁画栋、瓦房石墙,在院落的正门上,“秀挹筠峰”、“秀挹南山”、“梧岗振彩”“彩映星垣”等门楣石刻还清晰可见,无不透露出屋主人的人文情怀。而现在大门已经被封,门扇也被卸掉了,石刻也渐渐被腐蚀。

7 管山村

位于仙居县东南部,紧挨永安溪,距离县城3公里,为仙居李氏望族聚居地之一。

隋朝,一位高僧来到仙居,他在安洲山一带传经说法,百姓蜂拥相随。这位高僧就是天台宗五祖灌顶大师(561-632),后人为纪念灌顶大师这次的传教之行,而将此地命名为“灌山”,后人俗称“管山”。

唐长庆元年(821),唐穆宗执政时,李世民六世孙李道古深知朝政复杂,于是来到仙居管山小夹岭隐居。自此,李氏族人在管山一带生息繁衍。至明清时期,村落已具相当的规模,为仙居李氏望族聚居地之一,遂成仙居有名的大村。

管山村现存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风格,其文化内涵、艺术、科学价值较高的有“文昌阁”、“露天戏台”、“南峰耸翠台门”、“会选科第台门”等。据民国甲申年续修的《仙居管山李氏宗谱》载,管山旧时有“石龙淋雨、水帘瀑布、正觉晓钟、夹岭朝烟、三湖望月、三峰插云、塔山夕照、桥头宿雁”八景之称,并有诗作留存。也许是古时管山人富有,当官的多。

管山村的古建筑,可谓集仙居村落古建筑历史文化之精华。该村的“南峰耸翠台门”为清晚期建造,占地1714.75平方米,主体建筑共有四进,第一进为单檐简易小门楼;第二进是一座规模宏大,气势雄伟的牌坊式八字形石构门楼;第三进穿堂,三开间带二弄,明间设中柱带单步前廊,后壁置挑廊;第四进正屋,七柱七檩,设二层厢房,东西厢房外侧各附有三个小院,正屋后侧附堂轩一个。整个台门建筑平台略近井字型,布局奇特,人物、走兽、花鸟雕刻精湛,镌字遒劲,不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,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、艺术、科学价值。

会选科第台门,建于清同治庚午年(1870年),占地1122.04平方米,外墙置六翼马头,门楣上留下较珍贵的史迹。还有文昌阁、古戏台,都具有古建筑的艺术格局和较高的文化内涵,为研究旧时仙居东部风俗、文化生活提供生动的现成实物资料。

作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,历史文化遗迹到处可见,颇具规模的“井”字形古民居保存完整。单体四合院古民居零星地点缀于幢幢新楼之间。一堵堵断垣残壁之间还镶嵌着富有美感的石花窗。古祠堂虽稍有破损,但格局、风貌基本保存完整……走进管山村诸多古建筑内,仿佛走进一座古村博物馆。

8 溪头村

仙居,溪头古村。在最美的永安溪畔,横溪镇东部,有着这样一个古老美好的村落。

溪头村村前双峰挺秀,林壑幽美,清致秀丽。村中,苍松翠柳,掩映庐宅,环境十分幽雅。村四周,溪涧纵橫,良田千顷,占尽地利。沈氏先祖大约自五代时起,就在溪头这块风水宝地上拓荒发祥,至北宋中晚期形成完整的村落,南宋宝庆年间(1225-1227), 一条官道从中贯穿,将村庄分成南、北两片。村民安居乐业,耕读传家,出了沈骥、沈崇文、沈锡、沈锷四位进士以及一批文臣武将、文人学士。如此发达的人文,在当时仙居,罕有其匹,溪头村遂成为远近闻名的沈氏大村。

溪头,作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,拥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,村落内旧居古宅连绵成片,气势辉煌的佛刹道观毗邻而建,结构奇特。漫步溪头古村落,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神韵,令人心旷神怡。

古村记独立整理自网络